小米 3

       小米 3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论某超基性岩体及其硫化铜镍矿床

2.球磨机的技术参数

3.苏联在二战生产的IS系列的坦克有那几种型号?给介绍下。

小米 3

论某超基性岩体及其硫化铜镍矿床

       1 前言

       硫化铜镍矿床与分异的基性或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有最密切的关系,并且多属岩浆熔离成因,这在目前已为广大学者所公认。可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却发现了不少与未分异或分异不好的单独的超基性岩侵入体有关的铜镍矿床。这些矿床多半不只是岩浆熔离成因,也有岩浆晚期贯入或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1,2,3,6]。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在王述平[1]、刘若新[3]、李万亨[2]、周作侠[6]等工作的基础上,对另一个颇相类似,但又具有某些独特之处的岩体及其矿床进行探讨,除旨在提供资料外,亦欲借此引起大家的讨论,以获教益。

       所述岩体是该区超基性岩体群中具工业价值且有代表性的一个,它位于古地台与海西褶皱带的交接处。矿区内广泛分布着前震旦纪片岩及片麻岩系,盖层仅有中生代的煤系沉积,且分布面积甚小。矿区及其外围的超基性岩体均无例外地产于上述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之中。

       从区域构造来看,这些岩体明显地沿着北西-南东向深大断裂呈带状分布,但控制岩体上升通道的则是次一级南北向断裂组。在断裂交叉处,岩体的规模较大,矿化也较好。

       2 岩体

       2.1 形态、规模及产状

       岩体沿着一个被断裂破坏了的轴向为北东东的小型向斜轴部侵入,其水平投影为一中部稍有收敛的椭圆状。经钻探了解,该岩体由于垂直向斜轴的北北西向的横断层控制,形成一个长轴向北西倾伏的盆状体,其北东、南东及南西均向中央倾斜,倾角变化不大,约在30°左右,而北西则以20余度的倾角向北北西方向倾斜。岩体的底板呈波状起伏,顶板虽因剥蚀不能见其全貌,但以残存的围岩顶盖可知,也是凹凸不平的。岩体长大于650m,宽度为450m,面积大于0.3km2。

       2.2 分异作用与岩相特征

       岩体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分异作用不好,但由于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如同化混染及热液蚀变等作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岩相,现依次分述如下:

       (1)二辉橄榄岩相:是组成岩体的主要岩相,占岩体的绝大部分。由于结晶时主要造岩矿物之一的辉石的局部相对富集,在此岩相中时而出现橄榄二辉岩异离体,与前者叠置出现,其“单层”的厚度在10m以下,沿走向的变化也很大,以致在网密为100×100m的相邻钻孔中很难将其连接,它与二辉橄榄岩为逐渐过渡关系,无明显的界限。

       (2)斜长二辉橄榄岩相:它是基性斜长石在前一岩相带中局部集聚的产物(斜长石含量变化在5%~20%之间),呈大小不等的带状体,与其他岩相带亦无明显的界限。其厚度多在30m以下,长度数十至100余米。

       该岩相的形态,与整个岩体的形态是一致的。它多位于岩体的底部或边缘,与基性、超基性岩浆一般的分异规律相反,这是因为在岩浆活动时,由于同化混染作用吸收了围岩中部分Ca所致[4]。

       (3)闪长岩质混染岩相:它是超基性熔浆冷凝时,与围岩-混合片麻岩同化混染的产物。因此,沿着岩体的周边有规律地分布,其厚度一般在5m以下,有时可达10余米。值得指出的是,该岩相带经受了强烈的压碎作用,普遍发育有良好的构造裂隙通道,为以后的矿液贯入提供了先决条件。

       (4)次闪石岩相:主要是岩浆期后热液作用于岩体的次生产物。虽然这种蚀变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岩体的各个部位,但在混染岩与岩体之间,有一层十分发育而层位稳定的次闪石岩带,并与矿化有密切的关系。厚度一般为2~5m,其上限由于与上部次闪石化岩石为过渡关系而难于确定。

       在岩体中产有规模甚小的各种岩脉与岩墙,如角闪辉长伟晶岩、闪长岩、斜闪煌斑岩、黑云斜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斜长岩与细晶岩等等。它们多在主要矿化期之后产出,但角闪辉长伟晶岩系在岩体冷凝后,矿体生成前的间隙中侵入。如在某一钻孔中,角闪辉长伟晶岩脉贯入在岩体底部(具清楚界限),与岩体一起遭受矿化。

       2.3 矿物-岩石学特征

       按上述岩相简述如下:

       二辉橄榄岩:主要造岩矿物是橄榄石及辉石

       橄榄石属于F0=70~95,Fa=5~30(分子%)的贵-镁橄榄石系列,多为自形圆粒状,部分呈自形斜方双锥体,颗粒直径小于2.00mm。N'g=1.721,Np=1.695,N'g-Np=0.026,2V≥+85°,v>r,正延性,含量为30%~70%。由于残浆作用,在橄榄石边缘生有斜方辉石及单斜闪石的二次蚀变边;在浅岩浆及热液阶段,橄榄石广泛地被白云母、黑云母及次闪石等矿物交代。

       辉石主要是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较少,二者含量之比约7∶3。斜方辉石中,尤以顽火辉石占优势,紫苏辉石次之,二者含量之比为8∶2。单斜辉石主要是透辉石与易变辉石,其次是斜顽火辉石。

       所有辉石均呈他形板状或自形柱状晶体。顽火辉石的成分为MgSiO3占90%~95%,FeSiO3占5%~10%(分子%)。N'q=1.681,N'p=1.661,N'g-N'p=0.020,2V=+60°。正延长,r>v。A将透辉石及易变辉石的主要光性数据列于表1。

       表1 透辉石与易变辉石的主要光性数据

       全部辉石的含量为25%~50%。经常被闪石类及绿泥石类矿物交代。

       斜长石基性,多呈他形粒状,含量小于5%。

       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铁矿及铬尖晶石等,多为自形粒状,常嵌于橄榄石及辉石的晶粒中。

       次生矿物种类较多,主要是闪石类、云母类、绿泥石类及蛇纹石类矿物。

       主要结构有次变边结构及包橄结构。

       当二辉橄榄岩之橄榄石含量<30%时,即辉石增加时(一般斜方辉石≥50%,单斜辉石≤20%时),则岩石递变为橄榄二辉岩。

       斜长二辉橄榄岩

       与二辉橄榄岩在矿物成分与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基性斜长石的含量相对增加,一般为5%~20%,其成分为Ab5%~25%,An95%~75%,呈他形板状晶出。N'g=1.577,N'p=1.568,N'g-N'p=0.009。常被沸石、黝帘石、绢云母等矿物交代。

       闪长岩质混染岩

       外观为一种深灰色具斑杂状结构之岩石。色调不匀、粒度不一、结构不正常、成分变化大,主要是中酸性斜长石(30%~40%)及普通角闪石(50%~70%),其次有少量透辉石(0~10%)及磷灰石、榍石、钾长石、钛铁矿、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次闪石等。其中大部分是接触交代产物,含量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此岩石的另一特征是破碎裂隙发育,并被金属硫化物充填交代。

       次闪石岩

       主要由次闪石及绿泥石组成。前者为阳起石-透闪石、乌拉尔石等,半自形柱状、针状、毛发状及蒿束状,Ng∧[001]=19°±,r<V,2V=-85°+,正延性,含量通常在85%左右。它主要是交代辉石及橄榄石,部分系交代棕色闪石而成。往往进一步被绿泥石及滑石等矿物交代。后者主要为斜绿泥石,呈片状,具清楚的假吸收性,2V=+5°,负延性,含量为15%。变余矿物有棕色闪石、辉石及橄榄石等,数量甚微。此外,金属硫化物(细粒)较多,具有典型的纤维变晶结构及蒿束状结构。

       2.4 岩石化学特征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各岩相间的关系和阐明岩体的生成特点,现将一个接触带的系统采样的化学分析结果,按哈克法绘成图1,该图表明:

       (1)组成岩体的两个主要岩相,即二辉橄榄岩与斜长二辉橄榄岩,所有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均很小,说明岩体的分异作用不好。但当二辉橄榄岩等蚀变成次闪石岩时,可以看出变化较大的氧化物是FeO,Fe2O3及Al2O3。其中FeO与Fe2O3的变化成反比关系,这说明蚀变时氧化程度的增强。Al2O3增加显著,有利于次闪石等矿物的形成。

       (2)在岩浆的主要结晶过程中,FeO多于Fe2O3,因此,岩浆是在还原条件下凝固的。但是,黏度小、渗透性强的超基性熔浆在活动过程中,遇到较酸性的且经过多次构造破坏了的古老的混合片麻岩时,便产生了同化混染作用。这样,熔浆中的化学成分便引起了较大的变化,图1概略地表示出MgO,FeO的减少,Al2O3,CaO,Na2O等的急剧增加。

       图1 岩体化学成分变化曲线

       (3)从图1上可看出组成岩体的最主要元素是Mg,其次是Fe2+,Al3+和Ca2+,而Fe3+,Na+,K+,Ti4+等则显居次要地位。

       综上所述,结合前述地质构造特征,可以推断岩体是在近浅成环境下以较快的速度冷凝的。

       2.5 蚀变及同化混染作用

       蚀变作用

       岩体的蚀变种类繁多,它们是自变质与热液作用及部分浅岩浆作用的产物,如次闪石化、黑云母化、白云母化(包括铬白云母化)蛇纹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沸石化等等。其中以次闪石化最为广泛、强烈,并且往往具有稳定的空间位置,与矿化的关系也较密切。其他蚀变除绿泥石化经常与次闪石化伴生外,一般都无明显的规律,且其强度都甚小,与矿化关系又不密切,故不赘述。这里只对上述两种主要蚀变综述如下:

       (1)次闪石化:据镜下观察可分为两期。首先,是分布较广的、以交代辉石为主的棕色闪石的进一步退色而变成阳起石-透闪石,与此同时,总有钛铁矿或纲金红石等含钛矿物的析出。其次,更多的次闪石还是直接交代辉石与橄榄石形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作用进行得愈充分,铜镍硫化物交代浸染的程度愈强烈。次闪石化与成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7]。

       (2)绿泥石化:主要是由次闪石进一步蚀变而成,部分系交代辉石及其他矿物生成。主要是片状斜绿泥石,仅有少量针状叶绿泥石以交代方式沿前者(001)解理产出。

       此外,混染岩及近矿围岩———混合岩化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有时发育有黑云母化,并与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有密切关系。

       同化混染作用

       在岩体的周边,发育着一层颇为稳定的闪长岩质混染岩,并是主要矿化岩石之一。从

       其生成的地质条件及矿物-岩石学特征分析,它是岩浆侵入

       时与围岩起同化交代作用形成的混染产物。现利用接触带系统取样的岩石全分析资料,按巴尔特(F.W.Barth)法绘成图2,来阐述同化混染过程中主要元素的活动迁移规律。

       从图2可以看出,当熔浆作用于围岩———混合片麻岩形成闪长岩质混染岩时,在单位晶胞中带入围岩的离子数:

       Mg2+=40个,Ca2+=54个,Na+=28个,Fe2+=14个。从围岩中带出的:Si4+=30个,Al3+=19个,K+=19个,Fe3+=3个,Ti4+=3个。这些离子的变换与组成混染岩中的矿物组合是吻合的,即角闪石含量较围岩急剧增多,石英及长石类矿物则相对减少,并且出现了透辉石等新的混染矿物。对岩体来说,单位体积中则失去了大量的Mg离子(≈315个),Fe2+离子(≈26个)等等。同化混染作用使熔浆中这些离子失去之后,Cu,Ni,Co,S等元素便有机会相对浓集;另一方面,同化混染作用也使熔浆中Al2O3,SiO2的组分有所增加,促使硫化物的熔解度降低,这为其熔离、富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5]。

       图2 同化混染作用过程中阳离子变换图解

       3 矿床

       3.1 矿体形态及产状

       岩体中的矿体,按其赋存部位可分为顶部、中部和底部矿体,它们与围岩多无明显的界限,其中顶部矿体和底部矿体分别产于岩体周边的上接触带和下接触带的混染岩及次闪石岩中,因而它们具有与岩体的顶底板颇为吻合的形态与产状。但是,顶部矿体因岩体上接触带大部分被侵蚀殆尽,故很少保留。至于中部矿体则产于岩体中的强烈次闪石化地段,且仅在个别钻孔中见到,规模极小。底部矿体的厚度,在岩体边缘较厚,中央较薄;顶部矿体的厚度,虽然保存不完整,但从个别钻孔来看,比底部矿体的厚度还要大些。

       3.2 矿石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

       矿石矿物组合较为简单,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及黄铁矿、少量的方黄铜矿、针镍矿及紫硫镍铁矿等。在岩浆早期形成的熔离矿石中,它们晶出的数量极少,并仅仅是镍黄铁矿、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粒状集合体,有时见到镍黄铁矿与方黄铜矿分别同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呈固熔体产出。在岩浆晚期的熔离贯入阶段,磁黄铁矿、镍黄铁矿与黄铜矿大量沉淀,此外尚见有黄铁矿等。到岩浆期后热液阶段,除有上述矿物继续晶出外,又出现有针镍矿、紫硫镍铁矿等富硫矿物,同时还有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等细脉状矿物伴生。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海绵陨铁状、他形晶、填隙、网状、焰状、压碎、胶结等结构。

       矿石的构造类型及特征如下:

       (1)浸染状构造:是矿石的最主要构造类型。按其浸染的稠密程度又可分为稀疏浸染状及稠密浸染状两个亚型。前者主要分布在蚀变轻微或未经蚀变的岩体部分,硫化物(主要是磁黄铁矿,其次是黄铜矿与镍黄铁矿)以他形粒状集合体的形式(颗粒直径0.57~2.48mm)沉淀于造岩矿物颗粒之间,似胶结物状,构成矿石之熔离成因的标志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后者,硫化物以充填与交代方式出现在硅酸盐(主要是角闪石、辉石等)矿物的解理裂隙中,其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及黄铁矿等。有意义的是这些硫化物往往浸染于次闪石搭成的格架间,此时,硫化物的数量亦显著增加,以致过渡为致密块状矿石。显然,这是岩浆期后热液叠加的产物,其矿物组合也证实了这一点,即除上述矿物外,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紫硫镍铁矿、针镍矿等。

       (2)致密块状构造:它也是矿石主要构造类型之一。其产出形式以沿破碎裂隙贯入充填及交代双重成因为特征。矿物组合如同稠密浸染状矿石一样复杂,在空间上,也往往位于稠密浸染矿石的中心,因而,实际上它是硫化物在稠密浸染状矿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矿化的结果,也是交代作用加强的表现。这种矿石只产在混染岩及次闪石岩中。

       (3)其他构造:如细脉状构造(黄铁矿-石英细脉等)、网脉状构造(第二世代黄铁矿)以及角砾状构造等等,都交错出现在上述两种基本矿石构造类型之上或其边缘。

       3.3主要有益元素的变化规律

       矿体中主要有益元素为Ni,Cu。Co的含量很低,但亦可顺便提取。Ni∶Cu稍大于2。

       (1)Cu,Ni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底部”矿体为例,二元素的变化与矿体厚度成正比关系,即在岩体边部矿层厚度较大时,Cu,Ni含量也较高,在岩体中部的底部矿体厚度变小时,Cu,Ni含量变贫。但是,Ni含量虽然随着矿体厚度的不断增大而始终相应增长,而Cu含量的增长只随着厚度增大至某一数值(通常为4~5m)。当厚度超过这一数值继续增大时,Cu含量却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不再增长。在垂直方向上,Cu,Ni主要富集在混染岩及次闪石岩中(包括残留的上接触带的该种地段)。在岩体内部,Ni含量仅做微小的波状跳动,Cu则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2)Cu,Ni,Co在不同岩相带中的矿化特征可概括如下:

       1)在二辉橄榄岩及斜长二辉橄榄岩中,Cu∶Ni≈1∶5或1∶6,Ni远高于Cu,这是岩浆较早期的熔离矿化特征。

       2)在次闪石岩,混染岩及围岩中,Cu∶Ni≈1∶2,Cu接近于镍,这主要是岩浆晚期熔离贯入及期后热液的矿化特征。

       3)在斜长二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次闪石岩,混染岩及混合片麻岩中,Cu的比值为:0.3∶0.6∶3.2∶5.2∶0.7;Ni的比值为0.8∶1.1∶3.1∶4.6∶0.4。显而易见,Cu,Ni主要富集在混染岩及次闪石岩中。Co的含量太低,无明显的规律。

       (3)镍的赋存状态根据36个样品的物相分析资料:

       1)在二辉橄榄岩及斜长二辉橄榄岩中,NiSiO3与NiS的比值近于相等,仅个别样品NiSiO3>NiS,这说明Ni多以硅酸盐的方式结合,分散到造岩矿物中,不易集中成矿,这是岩浆早期少硫的矿化特征。

       2)在次闪石岩中,除了保留有其原岩(二辉橄榄岩等)中早期少硫时矿化特征之外,镍有更多的机会与硫结合,以硫化物形式产出。

       3)在闪长岩质混染岩中,NiS远比NiSiO3为高,这可能说明CaO,Al2O3,SiO2等组分的增加,使硫化物的熔解度降低,易于熔离,有利于贯入硫化铜镍矿物的富集。因此,镍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仅少量的镍组成了硫酸盐。

       4)在围岩———混合片麻岩中,镍全部为NiS,都组成硫化物,完全是热液作用的产物。3.4成矿作用过程

       基于上述资料,可作如下理解:

       当富含Cu,Ni等元素的超基性熔浆开始冷凝的早期阶段,由于硫离子浓度较低,Ni2+代替Mg2+,Fe2+分散进入到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矿物中[7,11],不易集聚成矿,只有少量的镍以类质同象的状态参加到硫铁化合物———磁黄铁矿中组成固熔体,沉淀下来。但是,如前所述,由于这一作用是发生在近浅成及快速冷凝的条件下,无条件进行充分熔离,因此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与此同时,由于超基性熔浆具有黏度小、渗透力强的特点,易于同围岩———混合片麻岩交代,产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了闪长岩质混染岩。又因外力作用,使混染岩及岩体部分地段受力破碎,产生许多裂隙,成为后来矿液良好的活动通道。

       同化混染作用使熔浆中失去了大量的Mg2+,Fe2+离子,并相对增加了Al2O3,SiO2等组分,这给硫化物的富集和熔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熔离出来的硫化物熔浆遂沿着岩体周边贯入到破碎了的混染岩裂隙中,形成了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及黄铜矿等硫化物,造成了主要的工业矿体。这是岩浆晚期的熔离贯入成矿阶段。

       深处结晶分异作用的继续进行,在岩浆期后的富含Cu+,Ni2+,S2-,Al3+及OH-等离子的热液,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沿着已有的通道上升,作用于已凝固的岩体———混染岩及混合片麻岩,使之发生蚀变作用(次闪石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等)。结果,一方面使热液中失去了Al3+,Si4+,OH-等离子,富集了Cu,Ni等元素;另一方面使造岩矿物晶格中的镍离子析出,与硫结合,沉淀于蚀变地段。但它们多叠置在前期形成的贯入矿体之上,使Cu,Ni元素更加富集;局部也沿着裂隙通道深入到岩体中的强烈次闪石化地段(形成所谓的“中部”矿体)及围岩中。这是岩浆期后的热液矿化阶段,与前期形成的贯入矿体相比较,矿化热液的硫离子浓度更高了,这主要表现在矿石中除有磁黄铁矿、黄铜矿及镍黄铁矿外,尚有针镍矿、紫硫镍铁矿等富硫矿物的出现及黄铁矿的大量增加。

       表生阶段在该区是极不发育的,在氧化带中除少量褐铁矿及孔雀石外,别无所见。3.5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该矿床主要是岩浆晚期熔离贯入形成的,并有岩浆期后热液矿化叠加作用所成。因后者并没造成强烈的矿化而成为主要成矿作用,故笔者认为所述矿床的成因类型是较典型的具热液叠加作用的熔离贯入式矿床[1]。至于岩浆早期形成的熔离矿石,只有成因意义,毫无工业价值。

       4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最主要结论:

       (1)岩体分布在古老的地台与海西褶皱带的交接处,其产出受深大断裂及其次一级断裂控制;围岩是前震旦纪混合岩化片麻岩。

       (2)岩体产状为岩盆。由于在近浅成的条件下以较快的速度凝固因而分异不好。岩体主要由钙碱性系列超基性二辉橄榄岩组成。m/f=5.0~5.7,为铁质超基性岩。

       (3)由于接触混染作用,在岩体周边发育着一层很稳定的闪长岩质混染岩,受外力作用的结果,该岩石中破碎裂隙十分发育,并控制了以后的矿化空间。

       (4)成因类型为具热液作用叠加的岩浆晚期“熔离贯入式矿床”。主要分布在岩体的底部及边缘,其产状与岩体边缘形态或闪长岩质混染岩的产状完全吻合。

       (5)矿液的交代作用对于矿化起着重要作用,与矿床有极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的热液蚀变有次闪石化、黑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

       (6)同化混染作用对矿液的熔离及沉淀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最后,作者谨向审阅本文原稿并提出若干宝贵意见的董南庭,谢恩泽和作者的同事张文驹,钟宝兴等同志,以及为本文绘制图表的冯水浙同志致以深切的谢意。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述平 . 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成矿作用及其有关矿床成因与构造分类 . 地质学报,1962,42 ( 2)

       [2] 李万亨 . 对一个铜镍矿床成因的初步认识 . 地质学报,1961,( 41) : 3 ~ 4

       [3] 刘若新 . 一个硫化铜镍矿超基性岩体的岩石特征 . 地质学报,1962,42 ( 1)

       [4] 吴利仁等 . 云南某地硫化铜镍矿床 . 地质科学,1960,( 1)

       [5] 吴利仁 . 论中国基性岩、超基性岩的成矿专属性 . 地质科学,1963,( 1)

       [6] 周作侠 . 河北某地的一个硫化铜镍矿床 . 地质科学,1960,( 5)

       [7 ] Елисеев Э. Н. . Γеохимия главнейших сульфидных медно-никелевых провиции СССР. проб. геохимия,вып. первый,изд львов. уни. 1959

       [8] Заварицкий А. Н. . Введение в петрохимию изверженных горных пород. изд. АН СССР. 1950

       [9] Усенко И. С. . Основые и ультраосновные горные породы бассейна южного Буга. изд АН УССР. 1958

       [10] Четверков С. Д. .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к петрохимическим перечетам. Γосгеолтехиздат. 1956

       [11] Эдельштейи И. И. . К геохимии НИКЕЛЯ. Γеохимия,1960 ( 7)

球磨机的技术参数

       三双要六只,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袜子分别为1,2,3

       (1,1),(1,2),(1,3),(2,1),(2,2),(2,3),(3,1),(3,2),(3,3)

       要18只就可以了。

       其中(1,1),(2,2),(3,3)表示相同的颜色。(是一道抽屉定理)

       不知道你是否明白?

苏联在二战生产的IS系列的坦克有那几种型号?给介绍下。

       一、球磨机型号规格科普

       型号规格的官方定义为:反应商品性质、性能、品质等一系列的指标,一般由一串(或一组)字母及数字组以一定规律的编号组成。例如,品牌名、等级、成分、含量、纯度、大小等。简单来说,规格就是指性能指标的大小,型号则是指对规格型号的集合获取的名称(或代码)。

       球磨机规格:如果用球磨机筒体的直径和长度来表示的话,可以展示为φ2.2×7m、φ2.4×13m、φ3×11m等。

       球磨机型号:同样,按照球磨机筒体直径和长度来表示,则为MQGg 1212、MQG 1212、MQY 1212、MQYg 1212等,其中字母部分表示球磨机设备名字缩写,数字部分表示球磨机筒体直径大小。以MQGg 1212为例:该型号规格为湿式节能格子型球磨机φ1.2×1.2m大小。

       一般矿用球磨机型号有很多,规格大小也有很多,按照级别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以黑色金属为例,一般日处理量3000t为大型选厂,日处理矿量900——3000t为中型选矿厂,日处理量900t以下为小型选厂。

常用的矿用球磨机设备主要有

       湿式节能格子型球磨机,该种格子球磨机多处理较粗的矿物,采用了大型双列调心滚子轴承,有效的降低了摩擦力,且启动容易,较比其他球磨机可节能20-30%。

       湿式格子型球磨机 ,湿式格子型球磨机主要依靠格子板进行强制排矿的传统做法,多适用于处理较粗的物料。改球磨机筒体底部装有液压顶起装置,介于球磨机维修,仅操纵液压站手柄便可使液压千斤顶上下升降,升降高度可达400mm,相较普通的顶起装置,操作更简单、方便快捷,且使用维护成本更低。

       湿式溢流型球磨机 ,湿式溢流球磨机多用处理磨矿细度要求较细的物料,可根据用户需求配置不同的轴承,衬板等,主要根据处理物料性质进行针对性的匹配,能够更具针对性地降低磨损,提高效率。

       直筒节能溢流型球磨机,该种球磨机处理量上限为200t/h,日处理量按24小时每天算可处理4800t,可供大型选厂处理矿物粒度要求较细的各种物料。内置的滑动轴承及波形衬板能有效环节球磨磨损问题,不仅磨矿效率高,且节能可达到20~30%。

二、大、中、小不同球磨机规格的参数选择

大型球磨机型号规格参数展示

       大型球磨机主要适用于大型选矿厂,生产规模大,对球磨机的单位产能要求高,可有效保证生产需求,也能实现用户的收益。

       常用大型球磨机产品及参数如下:

       中型球磨机型号规格参数展示

       主要适于中型选矿厂的球磨机设备及型号参数如下:

       小型球磨机型号规格参数展示

       小型球磨机主要用于中小型发展企业,这类企业生产规模不大,而小型球磨机投资成本低,因此用户投资收益见效快,而且还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主要适于中型选矿厂的球磨机设备及型号参数如下:

       以上介绍了矿用球磨机型号规格的定义,及型号规格按大、中、小选型的区分,并分别按照各级别展示了球磨机的型号规格及参数,大家可借鉴参考。但在实际选厂中,每个选厂选用的球磨机具体型号规格需考虑物料的性质及选矿条件等,建议选择有资质的球磨机厂家进行试验选型。

       IS-1

       1943年秋,第一批三辆样车被制造出来,该车是KV-85重型坦克的改进型,所以也安装一门85mm火炮。故也称IS-85坦克。在向国防委员会派来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作了表演并完成规定的试验以后,IS-1重型坦克即被批准定型。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

       IS-2

       1943年10月31日,命名为IS-2引重型坦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连同改进型IS-2M共生产3854辆(1944-1945)。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IS-3

       IS-3重型坦克战斗全重46.5吨,乘员四人,分别为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IS-3从前到后依次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室。驾驶员位于驾驶室正中央,他的上方有一个向右打开的三角形舱门,舱盖上有一具潜望镜。 基本情况 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 生产时期:从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六年中期 产量:2311辆 IS-3(IS-3M)

       战斗全重:46.5吨(49吨) 乘员:4人 无线电台:10-РК-26Р-113 全长:9850毫米〔炮向前〕 车体长:6900毫米 宽度:3150毫米(3390毫米) 全高:2450毫米 履带接地长:4360毫米 车底距地高:465毫米(450毫米) 车载武器 主武器:一门121.9毫米Д-25Т火炮 方向射界:360度 高低射界:-3~+20度 弹药基数:28发 防空武器:一挺12.7毫米ДШК高射机枪 弹药基数:250发 辅助武器:两挺7.62毫米ДТ机枪 〔一挺并列机枪、一挺炮塔机枪〕 弹药基数:756发(850发) 动力与机动 发动机:В-11-ИС-3柴油机(В-54К-ИС柴油机) 最大功率:520马力〔2000转/分〕 变速箱:八个前进档两个倒档 燃料容量:450+360〔附加油箱〕升 最大行程:185千米(220千米) 公路最大时速:37千米/小时 越野最大时速:19千米/小时 履带宽:650毫米 地面压力:0.82千克力/平方厘米(0.87千克力/平方厘米) 越壕宽:2.5米 过垂直墙高:1.0米 涉水深:1.3米 最大爬坡度:36度 最大倾斜度:30度 三防系统:无(有) 潜渡装置:无(有) 车体装甲 炮塔正面:160毫米/球形 炮塔侧面:110~220毫米/32度 炮塔后面:110~220毫米/50度 炮塔顶部:20毫米/0~8度 车首上装甲板:110毫米/18度(110毫米/34度)〔驾驶室正面/倾斜面〕 车首下装甲板:110毫米/27度 车体侧上装甲板:90毫米/30度+30毫米/60度 车体侧装甲板:90毫米/0度 车体侧下装甲板:60度/30度 车尾上装甲板:60毫米/42度 车尾下装甲板:60毫米/49度 车体底部:20毫米/0度。

       IS-4

       ИС-4 的主武器是1门Д-25Т122毫米火炮,虽然和ИС-2及ИС-3的火炮名字一样,但其身管加长到了46.7倍径。穿甲弹丸重25.1千克,初速845米/秒,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185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45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火炮有1个双气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后来,ИС-4 还装备了钨合金穿甲弹。ИС-4 的辅助武器是1挺ДШК 12.7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ДШК12.7毫米高射机枪。ИС-4 的炮塔前装甲厚250毫米,车首前上装甲厚160毫米,倾角60度,这在当时是几乎无法击穿的。ИС-4 的发动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体后部动力室内安装了1台由В-11柴油机(ИС-3用)А-701 12缸V型水冷4冲程机械增压柴油机,转速2100转/分时的功率为700马力(515千瓦)。А-701 是世界上第一种增压柴油机。发动机采用风扇冷却,和以往的废气引射抽射系统有很大不同,可能是由于增压柴油机热负荷增加的缘故。动力传动装置为星星机械式。

       苏联曾设计出IS-5~8的车型,但均未量产。

       今天关于“小米 3”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小米 3”,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